查看原文
其他

《湮灭》:都有三十和博士了,还要什么标题

三十&博士 抛开书本 2019-03-30



本周书本评论请来高知cp三十X博士


《湮灭》



你更看好谁呢?Ps:博士玻璃心



首先请赛车手三十

为大家介绍剧情

并开始他的表演


文/赛车手三十

    中士Kane(奥斯卡·伊萨克饰演)执行秘密任务毫无通讯一年后归家。

作为妻子的生物学家Lena(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察觉到丈夫归家后的异常和病态后随即叫来了医院急救,但却在路上被特种部队拦截随后带到了神秘的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正在针对一片叫“Shimmer(闪光)”的区域进行研究。

    在这个科研基地,Lena获知自己丈夫在过去一年执行的任务的具体内容,得知曾经被派进“闪光”的人都有去无回,而她的丈夫是唯一的例外。

    看着眼前的丈夫疾病急速恶化,Lena决定加入一个由全女性组成的科研小队,进入“闪光”空间,寻求丈夫异常的起因。


亚力克斯·加兰在其导演处女作《机械姬》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主题之后,再一次创作了一部讨论人的本质的科幻电影。


这样的故事起点,不免让人想起前年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降临》,同样是女性科学家被带到前线科研小组进行外星物种的研究。


不过《降临》是非常纯正的硬科幻,艾米·亚当斯饰演的Louise是出于对科研的诉求进入故事。而《湮灭》中的Lena更多是出于对丈夫的感情,科学精神更多是一种辅助推动。


丈夫Kane一年失联后归家与妻子Lena


《湮灭》是一个关于生物和基因的科幻故事,与以往观众习惯理解的“第三类接触”科幻电影有少许区别。


当Lena和她的小队越向目的地“灯塔”深入的路上,她们越发现这个空间中基因的混乱。人、动物、植物、水、石头和土等等元素在这个空间里“折射”,细胞和分子以一种非常理的速度分裂和融合。五人小队组成的整体在“未知”中探索,队员陆续精神失常或者生理发生变化甚至死去,这样的人物走向也像极了好莱坞恐怖片。以“灯塔”作为终点本身是影片极具象征意义的指涉,有“指引人类”的科幻意味。


基因混乱的“人型”植物与泰莎·汤普森饰演的物理学家Josie


在她们的旅途中,Lena的丈夫Kane会时不时以摄影回放的形式出现在电影画面中。Lena是为了找“正常的”丈夫来到“闪光”里,而Kane的出现也在一路指引着最终谜底的揭示。最后,Lena获得了Kane死前的录像,录像里揭示了Kane的死因,并且明白了后来归家的Kane只是一个长得和Kane一模一样的复制人。


影片的科幻内核是讨论人的科学本质,即人和其他所有生物的区别。一直到电影结尾,这个主题一直在持续。


Lena望着变异的起源——一个“2001太空漫游式”的视觉元素


电影的视觉感更加接近近几年十分流行的“末世废土”美学,但相较于《银翼杀手2049》中持续的阴风骤雨和沙尘暴,它更加明亮通透。尤其是对大自然和光线的特效处理,让人想起泰伦斯·马利克《生命之树》。但不同的是,不像前两位对镜头语言设计,《湮灭》电影镜头中人物和场景的关系大多都是平视和远景。可以说,加兰对镜头语言的把握,并没有前两位熟练老道。镜头纵然美,但也是场景和光线结合的美。


坍塌的“水树”与异常明亮的光线视效


电影整体的美感,更多的来自剪辑和闪回,也就是故事线和剪辑的暗示。三段时间线的交叉剪辑,推动着影片的悬疑感,最后解开谜底,也提升了不少影片的观赏度。电影的风格更像是导演加兰对《机械姬》的延续,尤其是灯塔中那段双人舞,和《机械姬》中的女助手和男主角的舞蹈如出一辙。可见导演加兰在延续自己风格的同时,和特效公司的合作越发成熟紧密。


与Lena自己的复制人的“双人舞”

《机械姬》中的双人舞


电影看似使用清一色女性演员,与以往好莱坞电影划清界限,也顺应了新好莱坞的潮流,但我认为电影离真正的女性主义的讨论仍然很远。


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伤痕”,心理学家同时也是队长的Ventress(詹妮弗·杰森·李饰演)身患癌症,其他角色在被挑选前也都生活不易。这些都不是“完美”的女性形象,但她们构成了一个“探索的整体”,最后支离破碎,走向虚无。


在我看来,“女性”甚至“性别”的概念在这其中被淡化了,甚至被消解了,变成了一个个好莱坞式故事里的单薄人物符号。换句话说,就算是这其中的一两个角色换成男性演员出演,角色意义也完全一样。


五名女性人物组成的科研小队


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Lena是这个团体中“自知自觉”的代表,也是写的最好的角色。


牵引着这个人物的是“对丈夫的爱”以及“反感出轨的道德感”,这二者让女主角成为唯一一个没被“迷惑”的人。她也有军队背景,使她面对所有动作冲突都能全身而退。


她是影片“真相”的具体化,也是“安全”的,但也是孤独的。


Lena的军人射击姿态


最后Lena与Kane的复制人相拥,既是“第三类接触”科幻主题的再度阐释,也是女主角因爱而产生的孤独和遗憾。


影片作为科幻电影在情感内核的层面上融合于女主角一身,电影的诗意感由此充沛起来。


Lena与复制人的拥抱


电影并没有试图压迫观众理解,导演加兰创造了一款几近极简主义的电影风格,颇有《皮囊之下》之风采,并且向观众奉献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


电影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制作完成,无奈于发行商对此片的定位和票房估计,早早地就将网络发行权卖给网飞(Netfilx)。北美院线小范围上映后,电影也于这个月先后在各国网络平台上线。导演声称电影就是以院线放映的标准来制作,并且希望观众能够在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


总而言之,电影整体品质良好,甚至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优秀的科幻电影之一,但离杰出的科幻作品还相去甚远。


电影有着看似轻叙事的外壳,然而中心又十分明确,靠剪辑和闪回支撑的故事虽然提升了不少影片的观赏度,而单镜头中的人物大多都在“场景”里无意义,仍然未完全脱离好莱坞窠臼。

 

 



接下来登场的是屁话最多的赛车手

在虎扑和豆瓣都拥有僵尸粉的

无锡不知名游戏达人博士

 文/博士

 

第一次听说电影《湮灭》,还以为是哪部没听过的新奇之作。后来才知道,原来它改编自《遗落的南境》——这部曾击败《三体》获得星云奖的科幻小说。


和导演的前一部科幻电影《机械姬》类似,《湮灭》也拥有一个“核心设定”。以氛围营造见长,剧情简洁直接,对原著的一些“烧脑”元素做了一定的简化处理,考虑到原著以挖坑知名,这种处理方法也规避了很多难题。


虽然《湮灭》是导演第二部作品,但似乎没人把它和第一部《机械姬》进行比较,反而更多联想到了之前的热门科幻片,维兰纽瓦的《降临》——同样擅长氛围营造,同样有一条从始至终的悬疑主线,同样是慢节奏少台词,同样是哲学思想内核,这二者确实有很多的共同点。


但是在我看来,相比《降临》略显浮夸的视觉风格与故弄玄虚式的科幻元素,《湮灭》是一部更加实际,对哲学精神内核的探索也更加深入的影片。



《湮灭》是一部设问电影,这一点基本已经是共识。


其基本立意在于人类诞生以来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这个问题太基础了,以至于现今所有带有哲学探讨元素的影片,都是从这个问题衍生来的。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基础,而影片再呈现它的时候只采用了奇观,却没有对其本义进行引申探讨,留给观众的思考空间太大了,令人不得不觉得这是一部“卖设定”的影片。


说到通过设问立意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的影片,最近看过的几部都是非常出色的影片。英格玛伯格曼的那部引导李安走上导演路的《处女泉》中,伯格曼将悲剧的演绎做到了极致。



《处女泉》只是一个简单的犯罪与复仇的故事,但其犯罪冷峻现实,极少的暴力元素,没有任何血腥镜头,却在“把美好的事物撕碎”这一条悲剧原则上做到了极致,而复仇也没有快意恩仇,反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矛盾与信仰的挣扎。其对悲剧与诰问的把握之所以出色,正是因为其将现实与电影语言结合得恰到好处。


影片中的主角向上帝求问,而我们在对人性求解。


回到《湮灭》来看,《湮灭》与现实的交互极少,整部影片几乎都沉浸在奇观世界之中,而观众作为人类,是需要一定的现实元素与逻辑才能引发足够的情感共鸣的。



从头开始梳理剧情,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首先,当小队进入结界后,提到了失忆问题,这里与后面树人处联系起来,说明折射世界原理的一部分:对讲机的电磁波,大脑的电信号乃至脑电波,都在因为折射原理而发生变化,但其实这种解释有点多余,反倒不如去多挖掘一下失忆的问题。


折射世界中,人与事物相互模仿进而发生生物学层面的改变,这实际上更多的是将物理上的改变;而记忆作为人类自我认知的基石,显然更容易变化。本来,人的记忆就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你回忆的昨天,已经与昨天的实际相比发生了变化,而随着记忆保存时间的增长,太多的记忆已经随着我们的个人意志而不断修改了。我们正是因为记得自己的过去,才有了对自我的认识。


那么自我是否也在随着体验的更新与记忆的修饰而发生变化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确实是在发生变化的,自我认知也只能在一定条件和尺度下才有意义。


而随着记忆的崩解乃至通过折射的融合,客观上的自己与主观上的自己逐渐剥离,这才是折射世界带来的真正恐惧。


影片不从立意上去挖掘深层次的恐惧,反而只是用鳄鱼完成了第一次恐惧展示,而其交代的不过是动植物会变异这种在几分钟之前刚交代过的设定,可以说是毫无存在价值的剧情,也拉低了影片对恐惧的想象力。


后面的变异熊袭击更是重复这种简单的恐惧展示,而熊存在的意义似乎就是给小队减员,另外把熊发人声的情景交代一下。而对熊发人声这一有着不错想象力的设定,仍然是敷衍了之,没有继续探讨,只是和后面磷光弹自杀复制有一个比较弱的呼应。


对于人物设置,我期待中的因生物学的彼此融合而造成的性格融合或者变化也没有发生,只有两个地方比较有人物冲突,一个是关于要不要继续前进的争执,一个是因误会将三人捆绑,这两件事都只是重复了普通冒险电影都会有的情节,与影片立意不能很好的融合,也缺乏推动作用。而且两件事解决速度之快方式之粗暴,更让其像是因不得不存在而存在的人物冲突情节一样生硬。



影片的结局处理,也是含混其词,没有提供足够的线索,全靠观众臆测。


为何镜面人拿着磷光弹的时候停了?而后又似乎刻意走入灯塔核心毁灭一切。由于线索太少,这里反而取代了最后结局中男女二人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疑问,成了影片的猜测核心。我猜导演没想那么多,死去的就是镜面人,他之所以死去,是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模仿而不再模仿。


死去的镜面人在那一瞬间已经是女主了,而影片想问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个已经完成复制却一上来就面对毁灭的女主克隆,她是谁呢?


她已经不是镜面人,也不是客观上的女主,只是主观上的自己。克隆人女主牺牲掉了,出来的男女也早已发生了变化,至于出来的男主是镜面人还是男主,一点都不重要,只要完成了复制他就是他,而一旦经历了折射世界,他也早就不是他。


 原创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说好就写五百字都刹不住车的撰稿  博士&三十

总以为女主在编故事的抢镜编辑  阿听)


END


 欢迎关注、转发,点亮朋友圈!



编辑  ▏刘小黛

更多精彩文章:

《魅影缝匠》:当我们不谈论爱情,应该谈论什么呢?

《普通女人》为什么会是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三块广告牌》:开着卡车讲故事,边走边想吧

这部柏林金熊奖,是《肉与灵》的完美结合

原来《水形物语》可以这样解读

大象席地坐,灰烬从天降

这部电影,绝对要列入年度十佳!

这部去年口碑一般的电影,却入选了《电影手册》2017年度十佳


书本映后记:

映后 | 历史永远在我们今天的现场,现场是一幕又一幕的《村戏》

我不爱江山,更爱美人

《日常对话》:她和她的T妈妈,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阳光下的情感教科书

中国也能拍出不输英国的历史片

那一刻,我被这个男人迷住了


书本放映:

天梯 | 时间去哪儿了 | 奋斗 生门 | 唐老师 | 芳华 | 金珠玛米

至爱梵高 | 女尸迷案 | 蓝宇 | 东宫西宫 | 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 大明劫 | bike与旧电钢 | 佛罗里达乐园 | 我们是X 

我只认识你村戏




豆瓣/微博:刘小黛  微信:darlingtudai

艺术电影放映和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